来源:沂南县人民政府
春节 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,俗称“过年”。民间有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之说。一般在腊月十五以后,家家户户清扫庭院房舍,购置新衣物,买礼品,备年货。
除夕,是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天,俗称“年除日”。农村住户清晨早起,在门前、院中用豆秸等点一堆火,俗称“笼瘟烟”,并燃放鞭炮,祈求把瘟神鬼怪熏跑。是日,家家户户贴春联、门笺(家有丧事守孝者,三年不贴)。下午,阖家欢聚,喝辞岁酒,吃团圆饭。入夜,多在大门口横放一木棍,称“拦门棍”(当地迷信说法,认为这样能防止邪魔鬼祟入院)。夜晚,家家户户包饺子,包完饺子后闲谈“守岁”。现在多是坐在家中收看电视节目,少数人串门拜年或凑在一起打牌玩乐。零点,是旧的一年的结束,新年的开始。家家户户放鞭炮,辞旧迎新。多数农民在院中供桌上摆酒菜,点香,用芝麻秸、豆秸或棉柴等在院中生火,烧纸磕头,敬拜天地三界诸神,称“发纸马”,然后吃年夜饭。
正月初一,人们多到长辈、邻居或亲朋好友家里拜年。初二以后,已婚妇女择吉日同丈夫、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,俗称“走娘家”。从初二到正月十五,有的村庄组织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活动,或演出一些地方剧目。
民间还存在着“请纸”(也称“请家堂”)的习俗。除夕,在正房中设供桌,摆上祖宗的牌位、酒菜,傍晚去墓地请回祖先(以示过年)。初一早晨或下午,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,称为“送家堂”。
元宵节 有吃元宵(或饺子)和送灯、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。家家蒸制面灯或刻制胡萝卜灯,其中面灯有“金灯”(用白面蒸制)、“银灯”(用地瓜面蒸制)两种,用黄草外裹棉絮作灯芯,以食油作燃油。现多用蜡烛代替。夜幕降临后,先到祖茔送灯,回家后在家中天地(院子)或灶王、门神等诸神像前送灯,粮囤、粮缸送面制龙灯。大门口挂上两盏灯笼。灯光所照之处预兆新年洁净,不生虫蝎。也有些人到十字路口送灯烧香,祈求新的一年交通顺利、一路平安。已出嫁的女儿,不能在娘家过正月十五,有“不看娘家的灯”之说。
二月二 传说是土地神的生日。民间有吃糖豆的习俗。过去,常有人到土地庙前插纸旗、供奉糖豆,现已不多见。有些农民用草木灰在院中、门前或打谷场里面画个大圆囤,意为“粮满仓”,祈求当年粮食丰收。
清明节 农村有给祖坟添土的风俗(多在节前)。现因政府推行平坟还田、保护耕地的政策,添土多是象征性的,不留高大坟头。清明节早晨,多数人家吃荷包蛋或煮鸡蛋,在门楣两端和石磨磨眼上插柏枝和柳枝。少年儿童携带染成红、绿、黄等颜色的鸡蛋游玩。城镇居民及部分农村青年男女多相约外出登山、踏青。机关、工厂、学校多组织干部、职工、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、献花圈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“五月端午”。人们有吃粽子的风俗。包制粽子以桲椤叶为主,苇叶次之。早晨,多用车前草、猪牙草汤煮荷包蛋吃,多数人家在门楣上插艾枝,并缝制“香荷包”给小孩佩带。
六月六 百虫节,传说是山神的生日。放牧人采办瓜果、纸、香等物,到山神庙敬山神,祈求山神看好野狗(指狼)等野兽,保佑牲畜安全。
七月十五 亦称“鬼节”。农村有带供品、香、纸到墓地祭祖的风俗。有“七月十五鬼节,八月十五人节”之说。
八月十五 即“中秋节”,是传统大节日(仅次于春节),又称“团圆节”。出外的人尽量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。节前,人们多以月饼、酒等礼品馈赠亲友。这天,晚宴力求丰盛,全家团圆聚餐,然后吃月饼,赏明月,共享天伦之乐。
冬至 农民在这天上坟祭祖,吃水饺。有“冬(至)吃饺子夏(至)吃面(条)”之语。
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,俗称“过小年”。旧说是“一家之主”灶王上天汇报该户一年来所做的善恶之事的日子,故称“辞灶”。辞灶的日期不同,有“官辞三(腊月二十三),民辞四(腊月二十四)”之俗。这天,人们在靠灶锅的墙上张贴灶王像及对联,灶王的对联是:“上天言好事;回宫降吉祥。”横批是:“一家之主”。并供奉糖果等物,烧纸点香放鞭炮,送灶王启程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