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沂南县人民政府
婚嫁:20世纪90年代后,男女婚姻自由恋爱的逐渐增多,靠媒妁之言、父母包办的逐渐减少。整个婚姻过程一般包括提亲、定亲、结婚几个阶段。
提亲:方式趋于多样。一是熟悉男女方情况的热心人帮忙,为其撮合,或受一方委托为其提亲。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。为求名正言顺,委托一熟人作介绍人。三是由大众传媒、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职能。城镇也有许多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,将恋爱对象带回家中,介绍给家人。无论任何提亲方式,在正式订婚以前均增加“看对象”或“认门”的程序。若女方在“看对象”或“认门”时,收下男方或男方父母赠予的见面礼,则表示愿意定亲。见面礼数额不等,但逐渐增多,由101元增至1001元,有的10001元,意为“百里挑一”“千里挑一”“万里挑一”。
订婚 :县内订婚程序简化,一般将原有送书子、送日子程序合二为一。订婚之日,男青年及父母(有的还有介绍人或亲友)携礼物、礼金到女方家中。礼物有名烟、名酒、鸡、鱼及送女方的金银首饰等,礼金数额不等。女方设宴款待,双方将有关情况在席间达成共识。结婚:20世纪90年代后,迎娶车队一般为6辆、8辆,车辆为黑色或红色,其中一辆用鲜花和彩带装饰,由新郎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,所有车辆均贴红双喜字或“百年好合”。 婚礼一般在上午的9~10时进行,大体程序为放鞭炮、奏乐,宣布典礼开始,证婚人讲话,新郎、新娘向主婚人、证婚人和来宾行鞠躬礼,来宾致词后礼毕,新娘入洞房。2000年以后,青年结婚开始请婚庆公司主办。婚宴多设在宾馆、酒店,双方家长和新郎、新娘向来宾敬酒。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,喜事新办,不少单位举行集体婚礼,领导主婚,同时庆贺,一日完婚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,婚嫁随贺礼之风日盛,数量逐年上升。90年代以前,贺礼一般为几元,后逐渐上升为十元、二十元、三十元至五六十元不等。到90年代后期,上升为一二百元。
生育:家庭生孩子,称为“添喜”。生男孩的,在家门口挂红(布)子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,意为“能打会算”;生女孩的,只系红子和蒜头。孩子出生后,男方要向女方娘家“报喜”,并告知亲友邻居。娘家便筹备鸡蛋、白面、小米、红糖、小孩衣服、小被褥等礼品,由新生儿的舅和其他亲人择日前去给孩子“铰头”。但铰头不能骑月(即跨两个月,指农历),民间有“不铰头不能见舅”之说。铰头时,其舅用剪刀象征性地铰铰孩子的头发、手、脚等,“铰”手脚是防孩子日后“手贱”。亲友邻居在“铰头”前送鸡蛋、红糖、小儿衣服等,表示祝贺。
分家:温锅 在农村,男子结婚后,父母将生活用具、粮食、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给儿子,称“分家”,此后夫妻俩开始独立生活。新婚夫妇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时,双方父母及亲戚朋友要携带礼物前去为其“温锅”,新婚夫妇设宴招待。城乡居民搬迁新居后,亲朋好友也有为其“温锅”祝贺的。
过生日:老年人过生日,多从办完儿女的婚事后开始,也有的从60岁或其他年龄开始。生日这天上午,儿女要带礼品前往祝寿,也有兄弟、朋友前往祝寿的。大家欢聚饮宴(也有在下午宴请的)。近年来,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独生子女的关心、疼爱,有些家庭开始给小孩子过生日。
丧葬:沂南县从1977年4月开始推行火化,多年间火化率达95%以上。在农村,老年人在弥留之际,即给穿上寿衣(多由女儿制办)。咽气后,其家人派人到亲友家“报丧”,亲友知道后,即前往哀悼。老年人死后,先由长子为其“指路”,送亡灵西去。子女要“披麻戴孝”,其他亲人只戴孝帽子,穿白鞋。革命功臣、英模人物、离休干部等去世后,所在单位为其主持召开追悼会,有关单位敬献花圈。五保老人去世后,丧葬由村民委员会责成专人负责。
称谓:境内人们之间的称谓一般有家族称谓、亲戚称谓和社会称谓之分,有书面称谓、口头称谓、内外称谓之别。基本沿袭传统,有些略有变化。家族中称谓,不论书面、口语,均与以往基本相同,妻随夫称。亲戚间称谓,丈夫在岳父家随妻称。社会称谓变化较大。20世纪80年代前,社会各界成员之间普遍流行“同志”的称谓,平等而亲切。80年代后,除机关单位和会议、公务活动外,称“同志”的渐少。机关公务员之间多称职务,如系副职,往往把“副”字去掉;工商企业称“老板”、“老总”、“某工(工程师)”,对酒店、宾馆、理发等服务性行业的女性服务员称“小姐”;社会上称男性为“先生”、称女性为“女士”者增多。